幾天前,本站作家KryStall撰寫了一篇文章、分析Scott Boras(美國職棒經紀人界的Mike Trout)拒絕國民隊給其客戶Bryce Harper開出的十年三億美金合約的決定。在討論這篇文章、以及Harper的新約前,
線上棋牌
必須先澄清本文並無針對之意 — 首先,我相當欣賞KryStall的NBA分析文,文章內容、排版、分析邏輯大部分都很到位;再者,懷疑Harper的價值是否真的這麼高的球迷,不僅不只KryStall一人、甚至多到數不完(可能跟當初質疑大谷翔平無法在MLB打擊的人差不多)。 但顯然,我並非其中一份子 — 標題已經洩漏了這個事實 — 所以剛好想藉此機會,闡述Harper真正的價值高度、並討論該篇文章的論點。讓我們先從「與大聯盟選手簽下長約是否為明智之舉」這件事談起。在他的文章中,Krystall舉出C.C. Sabathia、Mark Teixeira、Albert Pujols、David Price、Clayton Kershaw、Jacoby Ellsbury這些近年拿過長約、總金額也很巨大的球員當例子。很「巧合」地,這批選手全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在合約末期的場上表現、都明顯隨著年紀而嚴重衰退,遠遠不及全盛時期的水準。 事實上,這樣的論述絕不只出現在該篇文章中 — 許多排斥和球員簽長約的論點,都是建立在「合約末期他們全都會變得又老又貴」、 「大合約承受的老化風險太高」……等邏輯上。 問題來了:既然明星選手在合約末期註定變得又老又貴、尾大不掉的機率極高,為何理論上應該很精明、錙銖必較的大聯盟球團,會不顧一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和明星選手簽下大長約?為何在天使被Pujols的十年約焚燒殆盡之後,Stanton、Price、Ellsbury等人依舊接二連三地拿到肥約? 為何洋基過去幾年被Teixeira、Sabathia等人的大合約卡得喘不過氣時,響尾蛇依然用兩億美金簽下Zack Greinke、水手照樣給Robinson Cano十年240M、連洋基自己都繼續簽Ellsbury、甚至是更貴的(175M)田中將大?年復一年,球迷永遠都在喊「給長約風險高」、「長約後半段的投報率肯定低得驚人」,但大聯盟球隊似乎永遠無法理解這點、很「愚蠢」地繼續丟出一張又一張的長約。究竟是MLB球團的精算功力不如一般大眾、還是背後另有其它原因?我想一般正常的人,應該都會選擇後者。其實原因也沒這麼難懂。在大聯盟的市場生態裡,長約的架構其實一向都是「合約前段的價格低於市場行情、後半段則是高於行情」,藉此達成天平兩端的平衡。沒錯,33歲的Harper可能再也打不出年薪35M的價值;但26~30歲的Harper領年薪35M,真的就是合理的報酬嗎?最近四年,他平均每季的產能是5.2WAR — 也就是說,相較於隨處可見的免洗球員,他可以多替球隊貢獻5.2勝。 我曾在2017年春天寫過一篇研究,計算出MLB球隊在該年的自由市場上,平均每購買一勝的代價大約得花8~9M左右。就算這個數字不見得準確、可接受的算法也不會只有一種版本、大聯盟球隊簽約時也不一定都只以勝場數當唯一標準;但很顯然,一名一年能繳出5WAR、而且直到2023年才滿30歲的選手(代表還有成長空間),年薪只領30~40M肯定是不合理的。考量未來幾季的通膨、以及Harper直到30歲前理應不會有重大衰退的成績,他在合約前段的價值,可能很接近每年45M、甚至50M的程度。 但真的會有球隊願意給他一張五年、250M的短約嗎?這張合約只包到Harper的30歲、完全不用承擔後面幾年的老衰期;然而,為什麼從來沒有球星簽過這樣的合約?理由很簡單:這樣的合約對兩邊都沒有好處 — 球員無法拿到生涯後期的保障、而球隊則是年年被卡住50M的薪資空間,造成其它操作窒礙難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有另一個更好、且勞資雙方互惠的解決方式:將合約年限拉長、降低合約前段的高額薪資、利用合約後期來分攤。如此一來,簽下這位巨星的球隊,在該名球星的合約前幾年都可以多騰出數千萬的補強空間衝冠、而球員則是拿到職涯後段的保障。 這裡就直接拿Harper可能簽下的新約當例子。要如何證明未來十年的Harper真的值得一張十年、總額超過三億美金的長約?以下我們先採用粗淺、簡單的方式假設 — 首先,棒球預測系統Steamer推估Harper明年可繳出4.9WAR的貢獻;我們再假設Harper能維持這樣的表現到後年的27歲、之後就呈現每一季平均衰退0.5WAR的走勢,直到十年後的35歲。當然,不會有球員每一季都剛好下跌0.5WAR,但這裡講的是「預期平均值」、也就是將各種可能性綜合之後,所得出的中間值。此外,這個模型還假設Harper不會再有進步的空間、成長已經到頂。 至於計算價格的部分,考量大聯盟球隊在2017年春天的自由市場上,平均購買一勝的代價已經上看8~9M,考量通膨後,此數值目前可能已經靠近9M。過去十季,大聯盟逐年的平均薪資漲幅大約是5%上下;所以,我在下面會使用5%當成FA薪水的年通膨率、預估未來十年的Harper每季分別值多少錢。接下來直接看表格: 年齡 預測WAR 每一勝的預估薪資 該年度價值 26 4.9 9.0M 44.1M 27 4.9 9.5M 46.3M 28 4.4 9.9M 43.7M 29 3.9 10.4M 40.6M 30 3.4 10.9M 37.2M 31 2.9 11.5M 33.3M 32 2.4 12.1M 28.9M 33 1.9 12.7M 24.1M 34 1.4 13.3M 18.6M 35 0.9 14.0M 12.6M 合約總額 31WAR — 329.4M 先不論這份預測的準確度(之後我會再寫更詳細、有關於預測的分析;我只能說在我已經做好的研究中,這份表格所預測的31WAR已經是「相對保守」的評估),
線上體育投注
至少根據這樣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為何優秀的球星就是值這麼多錢。誠然,KryStall講得很對、大眾的印象也沒錯 — 無論是Harper、還是過往拿大合約的球星,他們在合約末期、年齡老化之後的貢獻度和投報率都會很難看。根據這份預測,Harper年過30之後,就再也無法打出任何一個超過3WAR的賽季、合約最後兩三年甚至遠低於平均水準;若是給他一份年薪30~35M的合約,最後幾年的投報率想必很差。 但如果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合約前半段 — 依照預測,Harper前四年都會有40M以上的價值、遠高於30~35M的可能年薪。所以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雖然大聯盟選手的長約,最後幾年的投報率確實都會很糟,但那也是為了「彌補」球員在合約的前幾年被「虧待」的部分。大部分球隊的薪資結構,根本無法按照市場的平均價值 — 平均買一勝需花費8~10M、甚至更多 — 支付等值的薪水給能在一年內打下5~9WAR的超級巨星、也不會有選手可以拿到40~70M的年薪。因此,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用拉長合約年限、稀釋前幾年的超高均薪的招數,讓勞資雙方都有達成合約的理由。至於KryStall在文中的另一個質疑點 — 也是很多人共同的思維 — 那就是短約的風險明顯低於長約、就算投資失利,至少損失的錢會比較少。然而,風險的反面通常就是「報酬」— 假設你真的想要一位每年可幫你打下5~7WAR的明星打者、一個你能在季後賽首戰或驟死戰推上火線(且一夫當關)的王牌先發、一個能讓總教練在第七戰最後兩局很放心的關門選項……那很抱歉,這些球員通常都不是你能用短約在自由市場買到的。 沒錯,棒球確實是一項單一選手影響力較小的運動、也或許投資失利的長約會對球團造成更大傷害;但如果永遠只能撿一堆便宜好用的平庸球員、為了規避長約的風險而用一群短約選手組隊,想打造一支常勝軍、甚至年年衝擊冠軍的球隊是很不容易的。假設2009年洋基簽的不是Sabathia和Teixeira,而是Ryan Dempster、Derek Lowe、Adam Dunn、Ben Sheets這些中等貨色,或許他們就不會在2010年代中期面臨薪資卡死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們在2009年拿下冠軍、連續四季拿超過95勝的機率,肯定也會大幅減少。 舉2009年的洋基為例,他們昂貴買進的三位自由球員Sabathia、Teixeira、A.J.Burnett,那季一口氣替球隊貢獻整整14勝、還不包括也被當成高薪肥貓的A-Rod所貢獻的四勝;若少了這些人例行賽和季後賽的貢獻,不要說在那年拿下冠軍、並且於未來幾季持續強盛,就連能不能在2009年重返季後賽都會是未知數。是的,我很清楚Sabathia、Teixeira、Burnett在合約後期都變成尾大不掉、卡住薪資空間的累贅;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無視、遺忘這些人在合約前半段的驚人貢獻,以及年年讓球隊握有衝冠本錢的價值。或許簽長約的賠錢風險真的比較高(但不代表你拿這些錢改簽短約,就一定不會碰釘子、遇上走下波的平庸球員),更有可能讓球團一次性地被卡住薪資彈性;但問題是,若球隊遇上距離冠軍、甚至季後賽只差臨門一腳的情況,在球員名單有限制人數的前提下,直接補進一位能直接大幅影響戰局的巨星(即便他不能像LeBron James一樣一人帶隊殺進冠軍賽)、效率其實很難比簽一堆普通的短約球員差。沒錯,或許這位超級明星走到合約末期時,他會變得又老又貴;但相較於Dempster、Edwin Jackson,顯然Sabathia、Max Scherzer才會是近五年最有可能帶領強權挑戰冠軍的那位好手。 並不是說CP值不重要、也並非鼓勵球隊一遇到球星進自由市場就不計成本地爭搶;而是當有興趣買下球星的球隊,真的已經到達季後賽邊緣、甚至冠軍邊緣的高度時,Harper和A.J.Pollock的差距確實會顯得非常巨大。我們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從短約市場中,找出一堆便宜堪用、投報率出色的中上等級球員,組出一支薪資彈性高、不會被長約套牢、戰績可能還不差的低風險隊伍;但若想成為一支冠軍隊、或年年都是大熱門的超級強權,不耗費重本簽Kershaw、簽J.D.Martinez、簽Sabtahia、簽Teixeira這些巨星,可能永遠就只會是一支不差、但也不出色的平庸球團。 或許和巨星簽長約的高風險(卡住補強空間),確實有可能讓一支90勝等級的球隊、因為失去任何補強空間而衰退到87勝(假設該球星的表現垮臺);但如果球星能正常發揮、打出應有水準,帶領球隊上升至95勝的機率絕對比平均等級、一季只能貢獻2WAR左右的普通選手高。若拿昂貴長約簽下巨星卻投資失敗,的確可能會降低球隊的「地板」、讓球團的補強更窒礙難行;相較於短約球員的投資失利只會賠掉一些錢,長約球星的風險確實更高。然而,假設球隊簽下的標的正常發揮、打出應有水準,一位表現正常的巨星絕對還是比一名表現正常的普通選手更有影響力。此外,針對KryStall對於Harper「本壘板紀律不太好」的陳述,我也很好奇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到的。他生涯追打壞球的機率大約是29.8%、今年27.3%,
鉅城娛樂城
聯盟平均值則已經連五年超過三成;此外,Harper近兩年、以及整個職涯進攻好球的機率都超過69%,反觀MLB均值卻從未超過65%。簡單來說,他比其他人出手更多好球、放掉更多壞球,近四年驚人的17.4%被保送率更是高居全MLB第二強的水準;如果這樣的球員只能被稱為「本壘板紀律不太好」,那聯盟中精通選球的打者應該屈指可數才是。 再者,「Giancarlo Stanton的超大合約有點降價、因為前三年的薪水都只有1500萬」也是不正確的論述 — 首先,在Stanton簽下那張13年的超大合約時,他其實還得等兩季才能取得FA資格;也就是說,那張合約的前兩年薪水都會是仲裁市場的行情、而非自由市場。更何況,在距離FA還有兩年的情況下提前延長合約,資方顯然得吃下更多風險(相較於立即施行的合約);而即便受制於這些條件,當時年齡與Harper相同、實力也沒差多少的Stanton都能拿13年325M。而且,那張合約還是在2013年簽的 — 大聯盟在這段期間的平均薪資已經暴增了33%,所以你還得考慮通膨因素。因此,就算考慮進Stanton與馬林魚的關係優勢,
TFgamimg體育
現在的Harper依舊佔有上風 — 他不像Stanton在合約前兩年還得領仲裁市場等級的薪資、也不像Stanton還得等兩年才能獲得FA的資格、更握有整整五年的薪水通膨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
世界娛樂真人
若當年實力、年齡都差不多的Stanton,都可拿下13年325M的驚天長約,為何會有人覺得Harper不該領到一份300M、甚至400M的大合約? 事實上,按照這幾年聯盟薪資的通膨速率來計算,
線上牛牛
Stanton那張合約的現值應該會是4億3200萬美金、2008年的A-Rod的那張十年約,現值則是3億9800萬美金、31歲的Robinson Cano,當年與水手隊簽下的十年約換算成現值則是292M、32歲的Pujols的十年長約換算成現值則是319M。或許Harper的成績沒這麼頂級穩健,但他也才26歲、直到2024年後才會跟當年簽下新約的Cano或Pujols一樣老,年齡優勢是Harper不可被遺忘的巨大優勢。過去十幾年,MLB對頂級球星的開價就是這樣的行情、而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如此驚人的價碼背後自然有其道理。 或許你會說Harper的數據似乎沒這麼穩定強悍,但退一萬步說,他終究還是那位生涯wRC+高達140、打席數逼近4000、WAR值超過30(歷史上只有36名低於26歲的球員達成)、且年僅25歲的選手。我可以保證,這樣的成就真的不是你路上隨便找都能有的。 ======================================================================圖片來源:http://www.zimbio.com、Google在這邊跟各位喜愛棒球的讀者們分享一個棒球社團:MLB球迷交流園地!找不到朋友陪你一起討論棒球?希望能夠認識更多的棒球同好?想每天都和其它人一起討論大聯盟賽事和資訊?那就趕快加入MLB球迷交流園地吧!討論比賽、大聯盟的好地方就在這!若您想搜尋一個能提供專業內容的優質棒球粉絲專頁,那我個人則是大力推薦MLB Corner,歡迎時常入內收看更多棒球文章!!那如果想參閱更多其它運動的好文章,也歡迎搜尋KaL-EL Sports粉絲團,喜歡的話歡迎按讚、追蹤!=====================================================================,